喀秋莎歌曲抖音句子(喀秋莎是啥歌)
很多朋友对于喀秋莎歌曲抖音句子和喀秋莎是啥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赞美喀秋莎的句子?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喀秋莎》是一首非常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歌曲,诞生于苏联时期,广为传颂。对老一辈的俄罗斯人来说,它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回忆,一个苏联的文化符号,对于过去和现在的俄罗斯它亦有这历久弥新的意义,就像我们的《茉莉花》,广为传颂,成了我们的一种文化符号。
《喀秋莎》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勃兰切尔,他是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改编而成。《喀秋莎》这首歌中描绘的是俄罗斯明媚的春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
《喀秋莎》是一首情歌,与当代诸多靡靡之音相比,歌词和节奏更朴实直白、明快流畅,配上前面那个凄婉悲壮的故事,赢得了一大批听众。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对于苏维埃来说,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当时并没有流行。而是在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硝烟流传了开来。有人曾说,苏联红军战士,唱着喀秋莎一路推到柏林,毁家灭国的过程唱着爱情歌曲,这才是真正的男人的大浪漫。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重燃,战争和爱情,国家和个人,经过战火的洗礼,《喀秋莎》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三路夹击苏联,短短一个月里,德军的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的苏联红军,长驱直入,就逼近了莫斯科。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前线,向着保家卫国的方向前进。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缓缓地唱响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山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们深情地颂唱,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奔赴前线的年轻战士心里引发了强烈的震颤。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眼含激动的泪水,伴着这美好的歌声向前线出发了。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也狠狠地给了德国部队一击,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在浓浓硝烟中,顺着战壕一路飞扬。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一时间,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无论前线还是后方,男女老幼,到处都在传唱着这首歌。感谢那些名为喀秋莎的姑娘的温柔力量,更感谢那些年轻的战士的钢铁的身躯与正义的灵魂。
1945年,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粉粹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进攻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中,年轻的战士们迎来了最终的胜利与归来的美好。
《喀秋莎》无论是在战争史还是音乐史上,它都曾发挥着最温柔、最坚强的力量,它唱响了希望了美好,唱响的正义的曙光。《喀秋莎》不只是“喀秋莎”,更是一种情怀。“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2喀秋莎为什么那么出名?
因为那个叫喀秋莎的少女从未老去。
饱含着爱情眷恋的少女歌声,跟冰雪里枕戈待旦的红军战士融合,一边是河边柔曼的轻纱,一边是被相互绞杀的百万大军,对于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来说,在这种环境下必然要诞生出支撑士兵精神意志,以及抚慰年轻士兵内心的作品。1938年这首歌由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写出,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三年后,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夹击苏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长驱直入,逼近了莫斯科。与红场阅兵同步发生的,是奇装满员的苏联红军从红场出发,迎接最精锐的德军装甲集团军,是最帅气的小伙子用生命对抗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是一次次会战数百万士兵葬身战场,再也不能回到家乡,是数千万军民枕戈待旦,是长达四年的苏德大战,这个时候,一个个个体的年轻的士兵在想什么。也许不一定是共产注意理想,可一定有那个叫喀秋莎的姑娘。这个喀秋莎,可以是真有的,可以是虚构的,关键是每个苏联士兵心里都有一个喜欢的人。那就是他们的喀秋莎,是等待他们归来的,也是他们要保护的人。激烈的苏德战争吞噬着恐怖的资源,火药和坦克的轰鸣。爆裂的战火撕裂身体,最精锐的军队在激烈的碰撞后一场会战就有几十万人变成灰烬,胜利遥遥无期,后退就是家园,这时候最残酷的战火就成了最委婉的抒情,每个年轻士兵内心,都有一个“喀秋莎”,就像每个中国人家都有“一条大河波浪宽“,就像每个少先队员也都想过”让我们荡起双桨“,就像每个战士心里都曾想过“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喀秋莎撼动人心,正是因为它就是人心的柔软处,歌词里写战争的句子很少,它在写每个人的爱情,尽管这种爱情在战争面前很渺小,可当数百万士兵心里在想念喀秋莎的时候,本身就是一股极其可怕的力量,政工做不到的事情,喀秋莎能做到。从1939年开始,在苏德几次百万级别的大会战后。几个重要战场相互易手,黑色的浪潮在斯大林格勒停止,经历了绝望之后,红军开始反攻,有一天,红军士兵发现了一款没有名字的新武器,这种武器拥有极快速火力覆盖,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于是红军士兵将它命名为喀秋莎,这种能发出类似手风琴的火箭弹,又被称为德军称为 斯大林手风琴,从斯大林格勒到基辅到波兰到柏林,苏联士兵潮水般前进,炮火所到之处如梨花开遍天涯,千万级英勇的士兵唱着喀秋莎,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在战壕里,在废墟下,在田野上,在坦克旁,他们拉起手风琴,他们都会看到:那个姑娘站在峭壁上,藏着心爱的人的书信,她的笑容像明媚的春光,属于她的歌声传遍大地,心里藏着她的期盼,伴随着歌声的,是苏联百万雄师进攻的步伐,炮火撕裂纳粹的尸体,如梨花开遍了天涯。战歌有两种,一种直接抒发家国情怀。一种以小见大,两种不分上下前后,中国也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战时歌曲,苏联也有神圣的战争、喀秋莎等风格截然不同的曲调,对于士兵来说,他们的前进需要理由,既有大的方面,也要有小的方面,为什么喀秋莎能火到现在,首先是世事更迭,苏联虽然没了,可战争的记忆还在,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中国人不缺乏共情,中国歌词里也有”一条大河波浪宽“”姑娘好像花儿一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这种怀揣爱人的眷恋奔赴战争的浪漫,既书写战争又温婉多情不直写战争的作品,有被广泛接受的可能,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喀秋莎的旋律很不错,这一点要比国内的一些同类作品艺术成就稍多一些。至于中国人对这首歌的感情,首先是新中国审美和文化受苏联影响很深,借用网上的话,”大家都不懂事的时候,也曾兵戎相见。大家都艰难的时候,也曾肝胆相照。恰逢一个好日子,我来你家做客,是一群人里的其中一个。不如就送给你一首你曾经教会我的歌吧。可是我们比谁都清楚,真正教我们唱歌的人,早就死在了1991年的冬天。我们只能循着曾经一起走过的道路,一往无前。“